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图/文:Dr. Phoebe
“"人生不只是学习如何在暴风雨中生存,而是学会在雨中跳舞。" (泰勒丝 Taylor Swift)
两年多前在纽约的时候,第一次听说雨屋 (Rain Room)的展出,当时风靡整个曼哈顿,连周间去排队都是四五个小时起跳。去年底来到洛杉矶县立美术馆LACMA展出,立马订下三个月之后的票去观赏体验。雨屋有趣的地方在于,有特殊的传感器,让你即便身在雨屋,周遭都在下雨却也完全不会被淋湿,借着读唯一的光线来源,不用湿身也能有美美的雨中照。除了享受雨屋之外,也顺便藉这机会来瞧一瞧大名鼎鼎的洛杉矶县立美术馆。
洛杉矶县立美术馆成立于1910年,是美国西部规模最大的艺术博物馆,每年也吸引近150万的观光人潮,来观看馆内有多达150,000件的珍藏品。LACMA的地理位置位于洛杉矶市中心周遭,旁边也都是其他不同的博物馆,一整个耍文青的好地点就对了。
LACMA由多间建筑物所组成(下面地图取自于官网,让大家看本篇时也比较清楚明白),停好车之后,由第八街入口进入。今天的路线会由7、5、6、4、1的方向来参观展馆,但当然其实无论哪种路线都可以。
LACMA的设计灵感来自于纽约的林肯中心(想当年Dr. Phoebe牙医系的毕业典礼就办在纽约林肯中心,难怪一看觉得好眼熟)。建筑物也从原本的三栋,增加到现在的八栋。
悬浮的石头(Levitated Mass)是2012年的作品,由340吨重的巨石放在人行道的上方,为要营造巨石载浮载沉于上方的错觉。此艺术品也同时被美国Complex杂志评选为 “近五年来最具指标性的50座艺术品之一。"
来到地图上7号的Broad Contemporary American Museum,简称BCAM。这座建筑是由Broad Museum的主办人所捐赠(延伸阅读:感受无限镜屋的魅力:洛杉矶新兴美术馆 The Broad 初体验)。由于雨屋采用预约制,现场想排队还没有办法,只能在预定时间凭着预购的票去现场参观。估计也是如此,在曼哈顿现代美术馆(MOMA)大排长龙至五六小时的光景才没有重现。
雨屋的设计概念来自于在一间下着雨的屋子里面,却凭着体温感应,使站在里面的人不被淋湿,周遭却不断地下着雨。设计雨屋的 Random Internaional 团队位于伦敦,专攻现代艺术与科技来做结合,让参展人也能够感受经历其境。
进来雨屋拍摄,步调要慢,让传感器能够实时感应,免得依旧被淋的湿答答。通常一次放十来个人进去感受雨屋,大家无非就是想要拍张拥有雨之意境的照片。有人在雨屋跳舞、做瑜珈姿势、亲吻等等,各式各样千奇百怪,层出不穷。身为摄影师的小姑带了上好的单眼相机来拍照,果真拍出的雨水有如雨滴一般,一点一滴都看得非常清楚。
而下图则是我用我的Sony M3系列拍出来的,因为抓光没像单眼来的快,雨滴拍成流线型。当然,雨屋体验,重头戏还是在体验下雨的感觉。艳阳高照时享受阳光的灿烂,在雨中也能倾听雨滴打落的声音(背景音乐请搭配”下雨的声音”谢谢),让我想到泰利丝所说的,不见得是要在困难环境中逆来顺受,而是想办法让自己即便在风吹雨打下也能在轻快地跳一支舞。
来到同一栋大楼BCAM里,有着另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Metropolis II (大都会2),一个未来世界大都市的翻版。为了这项作品,艺术家 Chris Burden (等下会介绍的LACMA无数街灯区也是出自他手)亲手打造了1100辆独一无二的汽车模型,18条高速公路,以及由不同建材制造的摩天大楼(包括玻璃、木头、天然石头等等)。
无意间瞥见珠光宝气版本的艾菲尔铁塔(真实版的艾菲尔铁塔请看这里)。
接下来前往5号的Ahmanson Building,一进门就被这巨大的作品给吓到,由美国艺术家Tony Smith 所亲手打造的 “Smoke”(烟雾),Tony Smith一向以极简风格的雕像,这座雕像反映出他一生都在追寻的 "有机生物的模式",灵感来自自然界的蜂窝六角形。
之所以取名叫做烟雾,Tony Smith说是因为只要站在下面,立刻会被复杂的空间与图形包围,导致于所有的逻辑思考全化为烟雾。只能说艺术家的思维真特别,我站在下面时并没有觉得思考逻辑化为烟雾,只觉得 "哇!这艺术品好大呀!"(显示为本人完全无艺术天分无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