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第一个女朋友是个胖子,以前陪她去买衣服,不管她穿什么我都说,不好看,因为她老跟我说又没钱了又没钱了,我想着,说不好看似乎就能打消她买衣服的念头,帮她省些钱,所以也没仔细看过她试穿什么衣服什么样,虽然帮她省了钱,但她每次都有点不开心。
现在跟女朋友逛街,反正她看上的衣服我都鼓励她试一试,也仔细帮她参谋参谋,好看的就帮她跟老板划价,今天女朋友又在我的鼓动下买了件衣服,回来的路上她抱怨说每次跟我出来都被我怂恿着买衣服,但是明显我感觉她还是挺高兴的。
仔细琢磨了一下,这是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
为简化问题便于说明,在陪女友买衣服这件事中,有两个角色,男友和女友,设不存在男友帮女友付钱情况:
女友这个角色是比较简单的,这个角色的内涵在于选取权与决定权,即选哪件试穿,买还是不买,我们不妨称之为主公(也就是主角);
男友这个角色较为复杂,这个角色的内涵在于引导或改变主角立场,虽然没有决定权,却能左右决定权,我们不妨称之为军师(也就是配角)。
(在此可能主公和军师的比喻不是很恰当,因为女友买衣服有明显的取悦男友的性质,此处主明理,不细考)
当主角看上一件衣服的时候,事件A就触发了,配角开始上场并发挥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此时配角的立场很重要。此处的立场是指在事件A发生之前的立场。设男友决定无论如何都不买的立场为事件A1(也就是我陪第一个女友买衣服的情况),否则为事件A2(陪第二个女友买衣服的情况)
对于事件A1,有以下想法:
从我个人的角度出发,是出于想让女友省钱的立场,于是无论女友试穿衣服后立场是买还是不买,我均会挑毛病说不好看,女友是无论如何不会在男友的各种主客观引导下决定买的。
虽然结果一样,但这之间有两种情况,造成的影响肯定是不一样的。假如试穿后,女友也不喜欢,那肯定是皆大欢喜。
可是如果女友非常喜欢,男友百般阻挠,这就有问题了。省不省钱本身对男友没什么影响,无利益可图;所谓帮助省钱无非是某种意义上的“忠君之举”。男友认为是对女友好,事实也是省了钱,结果却是女友不高兴。为什么?因为既定事实虽然有收益但没有符合领导意愿。
对于事件A2,有以下想法:
事件A2的结果有两种,决定不买为B1,决定买为B2。
事件B1基本上与A1是一样的,B1与A1的区别在于,A1是先有立场,因此会经常发生,导致B2不触发,对男女双方感情的影响非常大,试想,哪个女生会对一个总是认为自己穿漂亮衣服不好看的男友有好感呢?B1是后有立场,立场是在看到女友试穿之后才建立的,出于不喜欢,不好看等等原因,条件性触发,偶尔发生,不影响B2触发,影响不会深远。
事件B2是这样的,正常智商的男友一定不会出现女友不喜欢的衣服男友一定要买的,因此只有女生喜欢男友不反对这种结果。可是情况分两种,一种是喜欢也愿意花钱买,一种是喜欢却舍不得买。前者不说了,后者就需要男友鼓励和怂恿了。
这里面有个问题,就是女友明明不舍得买,为什么却要鼓励她和怂恿她花这个钱?这就是“奸臣之道”。我们知道,好看的衣服对人心情的影响是眼前的,相对来说缺钱的影响是较远的,绝不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因为买了衣服当天就没钱吃饭。男友这个角色就好像皇帝身边的奸臣,奸臣就是要不择手段迎奉皇帝的兴致,皇帝龙颜大悦,双方好感度和愉悦度就会提升,劳民伤财的危害要很久以后才会体现,即使有一天体现出来了,也不会影响皇帝和宠臣的关系。你听过女友月末没钱吃饭了骂骂咧咧怪男友怂恿她买衣服的吗?即使嘴上说一句心里也不会怪的。结果是,女友觉得很称心。为什么?因为既定事实虽然有损失但迎合领导意愿。
以上事实也说明了拥有能力者和拥有权力者的本质区别。
忠君之举和奸臣之道在政治中的道义上,前褒后贬,因为利在己便是害在人;但是在感情上,利害影响不涉及外人,男女双方关系和谐开心最重要,还是前贬后褒吧。
同样是男朋友,同样是用心,显然前者是我没用在点子上(当然后者我在此思考之前也没有刻意迎合)。所以说啊,做一个顺心的男友,很重要。
即使只是一件买衣服的小事,都可以让人感到对方的用心呢!!
北美卖啦免费刊登!
http://mymail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