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不願意買房?這個問題應該細分到各個年齡段。截止到2016年末的數據,全美各年齡段的平均購房率是62.9%,與前五年相比下降了不少。通常美國人在25-34之間會為自己和家庭添置人生的第一套房產,這項人口學的需求也是房產行業一直能經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圖片來源:路透)
如今90後也逐漸步入社會了。結婚、生子和買房也成為他們經營和即將經營的目標。但是,對於80、90這幾代人的購房率,美國媒體報導稱其一直呈現下降趨勢,這也是中國人常說美國人不願意買飯的依據吧。
在全美35歲以下的工作人群中,有房的比例僅為34.1%。年輕一代對房產的熱情不似老一代美國人那麼強烈這也產生了媒體及外界對美國人為何越來越不願買房產生的疑問。小編查詢資料,總結以下幾點原因:
原因一:購房負擔難度加大
上圖表達意思為:“各個年齡層是具有買房能力的,”(圖中數值越高越難)。上圖表達意思為:“各個年齡層是具有買房能力的,”(圖中數值越高越難)。
全美房地產協會用房屋價格中位數除以家庭收入的中位數,來計算全美房屋購買力指數(以上圖為例),美國歷史平均購房指數約等於130%,換句話說,如果一個家庭的收入為美國的中位數水平,這個家庭工作1.3年可以購買價格位於中位數的房產(假設沒有賦稅和消費)。
從數據上看,年輕一代也是具有購房經濟能力的。不過對年輕人來說,最大的阻礙就是首付,通常為20%。但是因為年輕一代的經濟收入要少於其他年齡階層,又或者整個經濟環境的變化(簡單來說,如圖2008年,數值開始上升,購房難度加強),都顯示他們買房指數難度在增加。
原因二: 學生貸款的增加,加大了未來購房的難度。
根據美聯儲2017年第一季度的數據,全美學生貸款金額達到一萬四千四百億美金。
(圖: 學生貸款持續升高,達到高峰。也使其年輕人未來購房更加困難。)(圖: 學生貸款持續升高,達到高峰。也使其年輕人未來購房更加困難。)
原因三,生活方式的改變
除了學貸和購房能力,生活方式的變化也成為延遲購房原因之一。相比存錢買房,年輕一代更願意花費19美金購買“網紅三明治”來享受生活。小編找到國外媒體表格,顯示年輕人花費在租房上越來越多。
圖中可以看到最後一項Renter Shelter(租房)近十年間從9%增長到了12%。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租房,在吃穿用度上增加生活質量。
原因四,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成年後選擇與父母住在一起。
通常來說,結婚、生子等人生事件能促進人們購房的計劃,但是如今的成年人有更開放的兩性概念、獨身拼事業、長期與父母居住。這都是美國人購房計劃延遲的另一原因所在。
圖中黃色的線為“與家人和親戚居住”,可以看到從1967年到2012年都是持續增長的。
原因五:國人愛北漂,老美愛當紐約客。
年輕人更喜歡選擇在大城市定居和發展。下圖為1996年-2017年中25-34歲成年人選擇城市、郊區、農村的比例和趨勢:
藍線顯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前往特大城市發展,綠色和黃色則表示越來越少的成年人選擇待在郊區與農村生活。這一現像在小編找工作時尤為明顯,地理位置好的工作崗位特別受歡迎,吸引著來自全美各州的能人異士。而同樣優秀的工作崗位在農村或者近郊,就相對沒有那麼受歡迎。
比如醫生這個職位,小編居住在愛荷華州某近郊(離大城市2個小時),前段時間參加印度朋友的聚會,發現小小的城鎮中不知道哪裡可以聚集一百多號印度人,而且一大半還都是醫生。聊天后才得知,因為很多白人醫生更願意前往大城市,而農村和近郊城市的醫生崗位相對空缺,很多海外醫生應聘時不挑地理位置,廣撒網。最後落到頭上的工作申請很多都是在農村與近郊。
其實這與國內現狀很相似,年輕人都往北上廣發展,大城市機會多、工資高,同時房價也似猛虎呀。
“根據全美房產數據諮詢公司Buildzoom提供數據,在全美前十的大城市,市中心八公里以內的新建房產都超過2000美金一平方英尺,如果向外擴散16公里,房價則下降到一半。”2000美金/平方英尺換算成我們熟知的單位是:大約22200美金/平方米,超過十五萬人民幣/平方米,這算是天價房價了。
最後可以了解到,隨著80、90代人的成長,這個群體的買房動力不似從前,原因有很多,比如經濟危機後縮緊的信貸、消費觀念的變化、多樣化的兩性觀念、或者開放的生育後代概念等,都是讓年輕人不願買房、選擇租房或父母住的原因。
拋開買不買房而言,每人的人生節奏都不應該被社會大流所影響,不能因為同齡人都生孩子就匆匆懷孕、同齡都結婚了就急忙相親。盯著自己腳下的路,不斷的學習和豐富自己,別讓外在原因擾亂了本來成長的節奏。
(來源:僑報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及時處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