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購房現在發展到什麼程度?是否可控?

這個問題,可以從宏觀經濟以及微觀經濟兩個角度來討論。或曰,從國家層面和個人投資者兩個角度。宏觀層面上,根據仲量聯行(JLL, Jones Lang LaSalle,全球第二大的上市地產中介公司)今年一月底發布的報告:中國投資者在2016年的海外地產投資再創新高,達到了330億美元。以中國3萬億美元左右的外匯儲備規模來看,中國人海外地產投資只佔百分之一點一,這個比例並不算高。

 而且,假如出現過度資本外流的情況,中國也有外匯管制這樣強有力的行政手段應對。事實上,外管局也一直明文限制換匯購房,去年開始一直到今年初也加緊了執行。所以,從宏觀經濟,或曰國家的角度看,中國人的海外購房遠遠沒有到“失控”的地步,基本在完全可控的程度。其實,對於國內的普通工薪階層來說,有錢人去海外購房恐怕並不是一件壞事。

畢竟,簡單一個道理:如果這些資金本來就是要買房地產的,去買海外的房地產,就不會把國內的房價炒得更高。當然,可以討論資本外流帶來的人民幣貶值壓力。但是,人民幣相對於美元貶值對國內實體經濟的影響有限,而且有利於出口。前兩天,國家外匯管理局聲明:“不會再回外匯管制老路”,以及取消人民幣離岸結算1:1的硬性規定,都是外匯管制逐漸放寬的信號。 

在微觀,或曰個人投資者層面來說,假如總資產和流動資金都較高,已經考慮海外資產配置的話,海外購房確實可以是選項之一。

根據美國地產協會(NAR,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Realtors)的數據顯示,在2016年的頭三個季度裡,中國人在美國購房的交易額就達到了273億美元。(注意,這個數字是交易額,也就是說包括了銀行貸款,而不完全是自有資金。) 中國人也已經成為了在美國購房的外國人中比例最高的,達到了14%,比美國的鄰國加拿大(12%)和墨西哥(8%)都要多。

可見,在美國購房確實已經變成了不少中國人的選擇。 

從資產配置角度來看,胡潤的《2017中國高淨值客戶海外置業展望》認為美國仍然是2017年最具投資潛力的海外置業市場。對於個人投資者,如果選擇了美國的房地產市場,那麼風險控制也是應該考慮的問題。

 首先就是美國絕大多數地方是需要每年交房地產稅的,一般為交易額的1.5%道2.5%之間。不交稅,政府會收走你的房地產,並拍賣抵稅。所以,購房後如果不是自住,還是需要出租出去創收比較划算,否則,每年的房地產稅就白交了。這樣也就牽涉到需要在當地找管理公司。其次,即使是同一個城市,隔了幾個街區的不同地段的房價可以差距非常大。英文裡講到房地產有一句經典名言: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也就是說,地段其實是最重要的,講三次都不嫌多。這是因為在大型城市中,各個區的犯罪率,常住人口收入,學區等等都有可能有頗大的區別。而學區房這一概念,就更是先在美國流行,然後再傳到中國的。

(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及時處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