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屬性成為房屋的首要屬性後,房價自然會回歸理性。
“高燒”多年的中國樓市在“十一”黃金周迎來了各地政府的連番重拳打擊。自9月30日至10月5日,短短6天時間,北京、天津、深圳等共計15個城市先後發布樓市調控新政,多地重啟限購限貸。有數據顯示,截至9月,中國百城住宅均價上漲至每平方米12617元(人民幣,下同),環比連續17個月上漲,同比連續14個月上漲。在“北上廣深”4個一線城市,高高在上的房價已成民眾不可承受之重。所以,對此次各地政府的政策“連擊”,民眾紛紛拍手叫好。甚至一些網民還稱,希望政府再出狠招,讓樓市一降到底。
客觀而言,寄望通過行政手段讓高高在上的房價“一夜回到解放前”,不現實!畢竟,房地產產業鏈涉及的上下遊太廣,牽一發而動全身。假若政府真讓樓市“雪崩”,那它將成為壓垮中國經濟的“最後一根稻草”。更為重要的是,當前中國宏觀經濟轉換增長動力尚需時日,還需要發揮房地產行業的支撐作用。也正因此,政府對房地產業可謂是愛恨交加。
那政府究竟該如何來調控樓市?要達到怎樣的效果才能說樓市調控成功了?要回答這些問題,就不得不提到房屋的兩大屬性——居住屬性和商品屬性,其中居住屬性是首要的。1998年房改之前,在中國,居住是房屋最為核心的屬性;房改後,商品逐漸成為房屋的另一屬性。
近些年來,尤其是最近5年,在各路資本大肆炒作之下,房價一路走高。房屋和樓市成為了資本的傳輸工具和社會財富的“吸附器”。在“北上廣深”,一套60平方米的房子動輒三四百萬元。樓市欣欣向榮的表象之下,實則是實體經濟的羸弱不堪,更沒有增加社會財富。房屋的居住屬性被商品屬性擠壓得幾乎不見了蹤影。
於此而言,樓市調控的終極目標不是把房價降下來,而是要為房屋的屬性“撥亂反正”,盡快讓居住屬性成為第一要義,商品屬性次之。倘若做到了這一點,市場上的炒作行為將會大大減少,房價自然會回歸理性,樓市調控方可言“成功”。不可否認,要實現這一目標,難度不小,但讓“居者有其屋”是每個政府的基本責任,因為這事關民眾的幸福和社會的長治久安。
來源: 僑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