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真,換了是你,買房還是移民?

買學區房還是移民?這個最近在朋友圈被刷屏的話題,也是北京的金融業高管徐女士所糾結的:為了兩個孩子的教育發展,花400多萬元買一套約50平方米的學區房;用差不多的資金投入辦移民。

如果選擇買學區房,就要承受比附近二手房高出每平方米三四萬元的價格;移民也並非想移就能移,正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然而,無論選擇哪一條路,徐女士都還要花大量的精力和財力帶女兒參加繁重的課外輔導。

"無論選擇哪一樣,都要費盡心力及財力,很累,但真的沒辦法。"徐女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現在加上舞蹈、鋼琴等四類教育培訓,我們每個月(兩個孩子)的教育支出已經8000多元了。"

教育資源的不均衡刺激著幾大產業的迅猛發展。首先,學區房一直是房產交易市場的暖冬產品,受二手房升溫及"二孩放開"等影響,目前的學區房諮詢量明顯上升;其次,隨著"移民爸爸"放棄買學區房,選擇移民的故事被大量轉發後,包括徐女士在內的不少家長也動了移民的念頭;此外,2007年達到1238億元規模的課外輔導市場,2015年已經突破了6000億元。

買學區房還是乾脆移民

徐女士的大女兒快6歲了,小女兒3歲多,如果花400多萬買下學區房能同時解決兩名孩子的讀書問題,這自然是首選。

"現在我們比較糾結的是從去年開始,一些學校就開始實施'同一房屋地址6年內只允許1個孩子登記入學'的規定了,如果有多名適齡兒童申請入學,房屋產權人必須是適齡兒童的法定監護人,我們第二個孩子是挂靠在非直系親屬家的,能不能入學就得看本學區學位是否有多餘的。"徐女士苦笑道。

更讓徐女士被動的是,就在她盤算著花400多萬隻解決一個孩子的入學問題值不值時,由於學區房需求旺盛,房東"跳價"了。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查閱相關數據發現,北京的學區房價格2015年以來漲幅不小。對口西城區大熱的宏廟小學的某小區,2015年1月的成交價為每平方米9萬元左右,而目前該小區在二手房中介的掛牌價均超過了每平方米14萬元;海淀區的某學區房2015年1月的成交價為每平方米5萬元左右,而目前該小區的掛牌價已經達到每平方米七八萬元;朝陽區某學區2015年1月的成交價為每平方米4萬元,如今的掛牌價格已經7萬上下了。

"學區房的價格一般高出附近二手房(每平方米)好幾萬元,即便如此,我們還是會考慮是不是買一套,原因很簡單,這樣可以讓孩子獲得相對不錯的教育資源。"徐女士對本報記者表示。

2014年,一項北京教育資源的非官方排名顯示,西城、東城與海淀被認為是三大強區,而且按照教改,有直升的政策。因此,如果通過購買房產能使孩子一直在好學校裡學習的話,對於家長來說性價比還是很高的,畢竟學區房增值的概率目前依舊高於貶值。

"好的學校、好的老師,我們做家長的再努力一把,孩子最關鍵的時間段裡,這無疑是風險最小的一種方式。"善於投資理財的徐女士分析道。

但徐女士所在的媽媽群裡探討的是另一個話題:花數百萬元為孩子解決最起碼的教育公平的問題,是否值得?

媽媽群中有兩種觀點:一是覺得不值,幾百萬完全可以辦移民,如果孩子有了綠卡,除了享有發達國家的教育資源外,未來讀國外高校的學費也只是國際留學生的1/ 3,並可以申請獎學金,畢業後的就業門檻和選擇面也比留學生更廣,還為全家一起移民提供了可能;另一種觀點認為,在國內學習更好,雖然能否成才依舊與"拼爹"脫不了乾系,但將孩子教育成一個能自食其力且具有責任感的人也是一種挑戰,畢竟社會在進步。

結果,支持教育移民的媽媽依然佔多數,但基本都是有著較好經濟環境的家庭。

《2014海外教育特別報告》顯示,80%的中國富豪計劃將子女送到國外接受教育,同時中國千萬富豪送孩子出國留學的平均年齡為18歲,億萬富豪送孩子出國留學的平均年齡為16歲,出國低齡化趨勢明顯。相關移民報告顯示,我國目前正經歷以中產階層為主的第四次移民大潮,調查數據顯示,教育依舊是中產階層移民的初衷。

課外教育月支出超8000元

徐女士在糾結的同時,孩子們的教育一點都沒耽誤,聲樂、舞蹈、美術等業餘培訓一個也沒落下,"競爭太激烈,不課外培訓是不行的。"

雖然學校規定不能給學生額外增加作業,但對老師的考核卻依舊以升學率和成績為主。此外,近年來,學生進入重點學校的"敲門磚"從特長變為學科測試,同樣在催熱課外輔導市場。

目前,徐女士每個月的課外教育支出已經超過8000元。有研究顯示,課外補習費近年來成為家庭教育支出重頭,76%的家庭年均支付子女課外補習費達到3820元,其中最高的達到年均8萬元。

早在2014年,相關調查就顯示,中國有70%的中小學生正在上課外輔導,重點城市普及率達到了90%。被調查的家長中有三分之一願意為子女每年上萬元的輔導費埋單。

不過,去年以來,在"互聯網+"的大潮下,在線教育熱了起來。

"相比線下教育,線上沒有時空限制,老師和學生節約了大量的交通和時間成本,利用碎片化時間提高學習效率,猿輔導最早的英語晨讀專題課是早上5點半,學生可以邊起床邊聽老師朗讀英文,這樣的課程安排是線下教育很難實現的。"猿題庫品牌公關總監黃敏慧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與此同時,借助互聯網帶來的技術及規模化紅利,在線教育的成本要低。

一名在線教育老師給本報記者算了一筆賬,以今年以來熱度不減的小升初課外輔導為例,班級制的小升初課程一年語、數、英三科要1萬多元,一對一輔導形式則要4萬多元;如果選擇在線教育,學生只需花費1元、5元和9元的價格,就可以聽到優秀老師的直播課程,"當然,在線老師每月拿到8000 ~10000元是很正常的。"他說。

對於"天價在線教師最高時薪達25000元"的爭議,該老師認為,"你可以捧著網紅讓她月入百萬,為何不能允許憑真本事吃飯的在線教師有高收入?"

無論是教育培訓市場的有益補充還是攪局者,在線教育都以自己的方式向千億市場前進。

作為家長的徐女士則認為,任何事物的存在與興起都有其理由,在線教育同樣如此,但若在線上、線下兩者之間選擇的話,依舊會給孩子選擇線下輔導。"首先要肯定線上教育在空間與時間上的優勢,但這也直接導致了教師與學生無法第一時間產生交流,學生吸收知識的情況不能得到及時的回饋,尤其是對孩子學習自控力是非常大的考驗,對於自製力不夠的學生,網絡授課的監督是個大問題。"她說。

中國家長有多累

三年前,一個名為"中國十大城市生育成本排行榜"的調查就曾在網上熱傳。榜單上,前三名是北京、上海和深圳,生育成本(懷孕到大學畢業,下同)分別為276萬元、247萬元以及216.1萬元。

該榜單引發的爭議是:如果按照這個標準,以後誰還能養得起孩子?尤其是年收入10萬元左右的家庭。

徐女士告訴本報記者,她給每個孩子在教育及生活方面的儲備金在200萬元左右,"這是她們從出生到18歲成年的計劃投入。我想,這個數字在我所熟識的所謂中產階層收入家庭中屬於正常的。"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隨機在身邊的幾個媽媽團裡調研發現,一個孩子的生育成本花費上百萬屬正常,且教育支出約佔80%。

"中國家庭的教育支出相對而言算是高的。"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向本報記者表示。

本報記者梳理公開資料發現,在美國,年收入6.15萬~10.65萬美元的中等收入家庭,若有一個2013年出生的孩子,養到18歲,需要花費24.53萬美元,開支佔最大比例的是住房,約佔30%。

中國教育支出的情況與美國中等收入家庭生育兒女的支出似乎不​​相上下,但熊丙奇認為,"美國的總支出中,其中很大部分是購房的支出,如果我們把購房與租房的支出也算進去的話,中國家庭的生育支出就不得了了。"熊丙奇表示。

徐女士也給本報記者算了筆賬,如果加上房產投入的話,她在兩個孩子教育上的支出就上千萬了。

"所以有時候為了自我安慰,得另有比較方式,我所知道的是,日本的花費也很高,光是孩子的撫養費和教育費大概就要花3000萬日元,折合人民幣約170萬元,但一切為了孩子,無論怎樣的投入,都是要做的,誰讓你是家長,這是責任的一部分。"徐女士說。

來源:TheHouseClub